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政策解读
标准化动态
行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中超「股改」是伪命题吗?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2-06-16点击:
        金元时代早已散去,足球俱乐部在中国,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不过,在欠薪长达一年半的情况下,重庆队在2020和2021赛季表现可谓可圈可点,球员表现出来的战斗精神和拼搏精神,绝对是值得收获一切赞誉的。但在股改进程迟迟无法推动的情况下,原本就已举步维艰的球队,其处境更是雪上加霜,重庆队成为又一个金元足球时代的牺牲者。
 
        中超俱乐部进入到全面股改时代,曾经无论是上层的官员还是下面的草根球迷,都寄希望于股改的推动与进行能解这些陷入巨大困局的球队的燃眉之急,然而,股改工程,岂是一朝一夕之功?在中国足球产业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股改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股改。
 
        我们就从「股改」这个词谈起,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
 
        01
        何谓股改及股改困局
 
        股改其实根本不是一个法律术语,甚至可以说是最近足球界发明的新词,中国足球领域,股改是指优化俱乐部股权结构。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在改革完善职业俱乐部建设和运营模式中提出:
 
        「优化俱乐部股权结构。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多元投资,鼓励俱乐部所在地政府以足球场馆等资源投资入股,形成合理的投资来源结构,推动实现俱乐部的地域化,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完善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立足长远,系统规划,努力打造百年俱乐部。」
 
        中国的足球职业俱乐部改革开始朝着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的方向迈进,对应到法律层面其实就是股权比例的分配以及调整,一般通过股权转让以及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是通过一系列通融资并购交易共同达成的交易。
 
        这里就需要向各位讲述一下,一般企业投融资并购的逻辑及一般流程,这是一个非常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如外界看起来那么简单。
 
 
        根据股改方案的目标,目前俱乐部股权结构单一以及控股股东持股较高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但直接点说,大多数中国的职业俱乐部,都是股东主业的一个「附庸」。
 
        因此,查看各俱乐部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股权结构的俱乐部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俱乐部主要集中在1-2个股东,且股权集中度高,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高,在绝对控股股权绝对集中的模式下,在没有有效公司治理监督模式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很容易做出机会主义行为。
 
        除此之外,中国俱乐部的母公司大多涉及房地产业务,中超联赛被戏称为「地产争霸」。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受三道红线的影响业务大幅缩水,导致无暇再顾及旗下的足球俱乐部,显然足球俱乐部受到投资人相关产业行情的波动,中国足球俱乐部投资人行业单一且大多都是民营企业持股,这些也为俱乐部的运营带来一系列风险及不稳定因素。
 
        目前,股改进程虽然在不断推进中,但进展十分缓慢,几乎各个俱乐部巨额债务是股改的最大障碍。当经济不景气时,哪怕是告别金元足球的中国俱乐部依然是压垮大部分俱乐部投资人的稻草,俱乐部的股改和引入多元化股东曾被视为化解金元足球风险的好办法。然而,疫情原因以及经济形势下行又导致股改工作举步维艰,俱乐部的生存依旧艰难,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也许当下谈股改已经是一个伪命题了,虽然表面看来,股改的确会对球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表面之下,实则蕴藏着更多深层次的不确定性。中国足球所面临的问题,绝非单方面原因,而是各个环节建设缺失所造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股权变更就能随意解决的。
 
        02
        足球俱乐部的社会属性问题
 
        其实一系列足球俱乐部的解散,对于足球产业行业发展而言的负面影响是超乎想象的。从产业角度层面来说,足球的社会属性与公众属性问题是一个值得被探讨的问题:足球俱乐部,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笔者的观点是,足球俱乐部始终是一个具备强大公共和社会属性的存在,而不仅仅是资本裹挟之下的提线木偶。
 
        足球具备强大的公共属性,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很多球队早已成为所在城市的象征和名片,而很多俱乐部建立之初往往因为共同的职业,共同的阶层,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族裔等,我们暂且认为足球俱乐部的社会属性是基于「共同体」意识而产生的。
 
        正是这种认同感将我们聚在了一起,成为枪迷、美凌格、罗森内里、内拉组里、尤文蒂尼等,世界上任何一个持久存在的职业俱乐部都无法脱离「共同体」的搭建,球迷就是共同体的基础,这可能才是足球的灵魂。甚至往夸张里说,这是体育精神的内核。
 
        正因为如此,球迷都是非常忠诚的,是具有一定情感的,这份情感也是俱乐部的存在基础,球迷忠诚度、热情程度的渲染也是俱乐部本身品牌价值的体现。所以,简单把球迷比喻成消费者未免过于狭隘,而将娱乐圈的那种粉丝经济等同于球迷经济,是对于球队公共属性的误读。
 
 
        一个足球俱乐部,需要有一个运作正常的生态圈,一支球队,一座城市和这个城市的球迷,是俱乐部的顾客、消费者、支持者,同时又是监督者,俱乐部和他们是依存关系,如果没有了这些球迷,俱乐部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什么都不是。
 
        在意大利,当地城市的球队地位不亚于其所在城市的地标建筑和文物古迹。之前,笔者通过体坛周报的意大利足球专家王勤伯的文章了解到,意大利有一个关于足球俱乐部是「城市遗产」的立法。正是依据这个「城市遗产」法案,哪怕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帕尔马这些早年的豪强被迫破产后,他们依然可以用象征性的价格,「购回」队名等属于原俱乐部的「遗产」,并且把原俱乐部过去赢得的历史荣誉归到自己头上。
 
        「城市遗产」其实就是对球队的感情、荣誉乃至利益的这些「无形资产」的保护,一个城市的足球俱乐部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城市的「共同财产」,是属于这座城市的荣耀,不是隶属于某个资本财团。
 
        也许平心而论,中国足球还欠缺球迷文化,还欠缺地域属性和社会属性,毕竟我们还在中国足球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中国足协规则的允许范围内,足球的投资人出于商人逐利的目的、生存的本能以及资本不可避免的短视性,做出了一系列令球迷伤心欲绝也罢匪夷所思也罢的选择,或许都是可以理解的。
 
        出于商业角度规则角度来说,这些操作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代表在足球层面也是可以理解的。商人经济利益至上,完全背离了足